老人與電腦:看40后硬件極客怎樣詮釋硅谷精神
“在硅谷的硬件 meetup 上,你會見到一些老極客,一輩子就專注自己從事的領域,什么也不圖,真正硅谷精神。”最開始聽到朋友的這番話時我還將信將疑,直到遇見 Peter。
他七十多歲,謝頂,有些駝背。輪到他的產品展示,Peter 顫顫巍巍走上臺,但聲如洪鐘。一上臺他就說:“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用五分鐘把自己研究了一輩子的技術、做了好幾年的產品給講清楚,不過,我試試吧。”
他的產品是一臺叫做 DAC 的電腦,和他合作負責 DAC 研發的另外兩位 Amir 和 Jim 也是爺爺級人物,他們都分別有自己的公司。Peter 的路演從頭到尾都是晦澀難懂的技術語言,五分鐘的 demo 過后的提問環節,臺下響起一個聲音:
“嘿Peter,你剛才說的我一個字也沒有聽懂,要知道你這樣是很難拿到錢的。我覺得你以后再 demo,最好從產品的好處說起。”
“好吧,我原來以為極客硬件活動上的人都能聽得懂我在說什么”。”面對質疑,Peter 的回答反而有些諷刺的口吻,“年輕人都喜歡談市場什么的, 但跟我一起造電腦的都是我這個歲數的老頭子。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沒指望靠這個活動來籌錢。”活動一結束他便揚長而去。事后他告訴我自己當晚很失望沒人問 他聰明點的問題。
盡管年逾古稀,Peter 身上仍有濃烈的硬漢 feel,恰如他的談吐,他的人生經歷也很“硬”。從賓州州立大學物理專業畢業后,他加入美國和平 團 (Peace Corp),在馬來西亞支教了兩年,隨后回國在馬里蘭大學修讀工程學碩士。1976年他創辦了 International Microsystems (IMI) 公司,長時間以來制造善于處理高速 PCIe、SATA、USB 的測試儀和復制機,而除了擔任許多 IMI 儀器的首席架構師的角色以外, 他也持有多項半導體記憶卡專利。“我一輩子都給了這些玩意兒。”
近40年來,IMI 的公司規模一直在15人到30人之間,客戶有希捷、西部數據、惠普、富士康等等,有穩定的利潤。大約是三年前,Peter 決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也就是研發 DAC。
DAC 電腦的前世今生
造 DAC 的想法其實可以追溯到15年前。那時照片里的 Amir 老爹帶著一篇關于大數據處理語言 APL 的論文找到 Peter,希望他造出運行 APL 的電腦硬件,然而學量子物理出身的 Peter 表示這種語言對他來說太難,這事一擱就是12年。
三年前,Amir 又一次找到 Peter,再次表達了希望他能造出硬件,這次 Peter 沒有拒絕。他仔細研究了當下運行該語言的電腦,當他發 現電腦內部軟件巧奪天工、而硬件一塌糊涂,一股強大的驅動力在他心里膨脹開來。“我想造出它的硬件!”,那時起他與 Amir、以及 APL2 語言的發 明者 Jim 一起開始專心研發 DAC。
2014年底,Peter 的團隊成功造出了第一臺 DAC 原型,這臺原型內含一臺 Intel 主板和16個計算節點。今年1月,它成功通過了一系列基準測試程序,根據臺試驗分析的結果,每增加一個計算節點,主板的計算速度就提高4倍,驗證了最初設 想的簡易和高速兼備的特點。
2014年底造出的 DAC 電腦原型,內含16個計算節點
顛覆的正是計算效率
DAC的全稱是 Disjoint Array Computer,使用 Linux 操作系統。根據 Peter 老爹的說法,DAC 的產生具有“破壞性”,它會顛覆未來人們制造服務器農場 (server farm) 的方式。
不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上說,目前用云計算處理大數據都存在著挑戰。網絡連接存儲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使得數據不易獲取,并且以大型機為中心的解決方案非常緩慢,這不僅要求存儲和計算之間存在一個超高速網絡以維持數據流的暢通,并且需要 更大更快的 CPU、超高速的并行總線和更大的 PCIe 閃存模塊,這樣的解決方案昂貴而不可持續。而 DAC 所做的是把云計算放入一個類似于刀鋒服 務器的黑盒子中。它所做的是在每個存儲節點放上一臺第三層電腦 (layer 3 computer) 用于處理每個節點的數據,此時再讓處在他們中間的第二層電腦 (layer 2 computer) 進行計算,不僅計算速度大大提高,而且單位計算的耗電量也大幅減少,也更加便宜。
數據處理的速度有多重要?對于衛星數據和金融數據,也許可以先歸檔再分析。但有些數據的分析是等不了的。比如診斷癌癥、識別恐怖分子,這類問題越早出結果越好。老爺子非常相信 DAC 未來在醫藥、國家安全領域的運用。
不止是這些,其實 DAC 面臨的潛在市場不容小覷。根據 Intel 的預測,未來的閃存市場一半以上會被云計算占據,而云計算中速度為王,關鍵 在于以低功耗進行迅速數據處理。回想起前幾日讀到的 Intel 收購芯片制造商 Altera 的新聞,我突然明白,新市場的爭奪已經悄無聲息地展開。 當現有電腦硬件再也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云計算需求之后,服務中心巨頭們手上的合同會花落誰家?
錢挑年齡,但理想不挑
在自己砸了15萬美元造 DAC 后,老爺子決定融點錢,然而這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面見投資人時,老爺子聽到最多的質疑是關于 DAC 電腦在當下 的市場。許多投資人告訴 Peter,讓大公司換掉現有的電腦,培訓員工用接觸新的技術是不現實的。另外,雖然投資人沒有點出,但 Peter 明白三個 創始人的年齡也是融資時面臨的一道障礙。“投資人喜歡看到的是激情洋溢的年輕人。誰會想投錢給三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子?”他自嘲道。
但同時,Peter 非常執拗地相信,不創新世界就不會進步,在這項他傾注了許多心血的硬件技術上,他沒有打算向現有市場低頭。雖然沒有見到另外兩位老人,但是我想他們也應該是這樣的。“因為 DAC 帶來的是新的生態系統。”
Peter 之所以拒絕以眾籌的方式募集資金,原因在于眾籌得到的錢不一定能夠支撐他們造出滿足訂單數量的產品,在目前,DAC 的制造還是極為昂 貴的。Peter 的團隊堅持先拿到融資,再造出電腦,最后再拿訂單進入市場。此外,Peter 還非常希望投自己的人是能真正理解和支持他們產品的人, 這也就是他再那天的硬件 meetup 活動上講得那么難的原因。說到這里,他又硬朗地放聲大笑起來。
“Peter,最后問你一個老掉牙的問題:你對 DAC 的愿景是什么?”
“拿一百萬美元,造出產品,拿到訂單。再找一幫跟你這樣有活力的年輕人來接手 DAC 好好做下去。這就是我現在的愿景。”
來源: http://36kr.com/p/503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