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連Bug都抓不住,還談什么參與感?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APP 市場也是這樣。舉個例子,有段時期圖片社交井噴式發展,各類圖片社交 APP 一時充斥著市場。各種或重視圖片加工或主打社交元素的 APP“來得快去得快”、“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短命 APP 的例子不勝枚舉。究其原因,除了市場飽和等客觀因素外,更多的還是一些企業和開發者急于求成、眼饞市場,以構建參與感為借口將未經測試襁褓之中的 APP 推上市場,結果暴露出各種各樣的 Bug,最終演變成用戶的吐槽大會。
小米圣經《參與感》一書大談口碑為王的互聯網用戶思維,著力提倡參與式營銷,提出構建參與感的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 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霸氣稱為“參與感”三三法則,對市場開拓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剖析可謂深刻獨到,小米的成功也正得益于此。但是 若連 Bug 都抓不到,還談什么參與感。
構建參與感、讓顧客參與進產品和服務的建設并不意味著顧客義務為你發現 Bug 提改善意見、搭用戶反饋的便車甚至讓用戶看笑話。一些創業者開發出一款 APP 后急不可耐,打著構建用戶參與感的幌子、美其名曰:開放參與節點;將未經嚴格內測的產品上線,幻想通過 UGC 社區凝聚粉絲,靠用戶發現并修復 Bug;這種“賣破綻”似的扭曲的參與式營銷簡直就是耍流氓。這就好比夜深了,你咕咚著肚子跑下樓去買泡面,饑渴難耐打開卻發現里面沒有調料包,這樣你這 輩子都不會再想買這個牌子的泡面了。
開放參與節點指的是把做產品或服務的過程開放,篩選出對企業和用戶雙方獲益的節點,雙方獲益的參與互動才可持續。開放節點應該基于功能需求,其 中越是剛需參與人越多,讓用戶去天馬行空而你始終得腳踏實地。一款 APP 在現有功能完整的情況下接觸到廣大用戶,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將新的訴求和愿望反饋給開發者,從而參與到產品的研發和運營等環節,讓人人都成為產 品經理,不斷刷新和放大每一位用戶在產品開發運營中的存在感,最終實現用戶和品牌的共同成長。這才是參與感的真諦。
同樣泡面舉例,你推出香辣味泡面廣受消費者喜愛,用戶還希望你們家能出三鮮味的,他會很熱情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你需要做的就是珍惜好跟用戶的每 一次交流,最后企業和用戶一起“孕育”出三鮮味的泡面,同時用戶也提升了對你的好感。小米 4 年的發展奇跡也是靠著高質量的 MIUI ROM 完成了粉絲的原始積累,這才是參與感的正確邏輯,這才是一盒泡面的正確打開方式。
然而,即便大家都明白上面的道理,但我們依然看到許多 APP 帶傷上線。原因除了“學藝不精”外還是涉及到了 APP 測試行業的痛點。根據過往 App 行業經驗,產品質量控制或者說產品的上線測試環節,無論是在大公司里還是中小開發者團隊里都屬于軟肋,這主要是受兩個方面的客觀因素制約:1、圖省錢—— 企業不愿意專門養測試團隊或工程師,開發測試一窩端;2、圖省事——團隊中沒有足夠多的終端設備用于測試,內測樣本容量少、分發難。此外還有企業為追求先 發優勢將產品匆匆上線以及刻意營造參與感、意淫用戶貼心地幫你找 Bug……最終演變成公司把一堆不負責任的垃圾丟給用戶,而用戶把垃圾丟進垃圾桶。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既然測試那么棘手又那么重要,中小團隊如何解決?要知道,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就是使用工具,所以這里向大家推薦一款名為 Pre.im 的內測工具,用起來簡便快速。應用上傳后,開發者通過二維碼或短鏈接就可以將應用分發到用戶的手中進行安裝。此外,嵌入內測 SDK,用戶搖一搖就可以在應用內自動截圖反饋 bug 和建議,而且完全免費。通過這一手段進行內測尤其討好中小企和初創者之類的種子用戶,同時也能很好地解決開發者的需求痛點。
總而言之,對于當前 APP 行業忽視測試渾水摸魚的現象,無論是故意為之抑或無奈之舉,企業和開發者都應轉變觀念、樹立起測試意識。清楚地看到對 APP 科學嚴格的測試絕不能漏。人生三大囧之泡面沒有料,忍不了;APP 有 Bug,同樣忍不了。如果一個創業團隊連自己應用的質量都保證不了,那還有什么資格要求你的用戶滿懷參與感地去提升你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