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公開源代碼 企業在做賠本買賣?

五嘎子 6年前發布 | 6K 次閱讀 開源

  前段時間,騰訊云相關負責人在公開場合正式發布其在基礎設施層面的四大核心技術項目,分別涵蓋數據中心、網絡、服務器以及自動化平臺領域。同時,為全面擁抱開源,騰訊云宣布后續會將這四大技術項目全部貢獻給 OCP(Open Compute Project,開源計算項目)社區。

  事實上,不只是騰訊,微軟、蘋果等眾多科技企業都曾主動擁抱開源。

  那么什么是開源?它有著什么樣的發展歷程?企業主動擁抱開源的動因有哪些?進入萬物互聯時代,開源有哪些新變化?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業內專家。

  自由、共享和充分利用資源

  傳統的軟件發布模式,通常只向外發布軟件開發者編譯所得的二進制可執行代碼,而源代碼往往掌握在軟件開發者或版權所有者手中。所謂開源,則是開放源代碼(Open Source)的簡稱。這種軟件發布模式,將源代碼開放給所有使用者,使其可自由修改。

  “顧名思義,開源的最大特點是開放,將源代碼開放給有需要的人。在版權限制范圍內,人人都可以對其進行修改,甚至重新發布。”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及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廣義的開源思想由來已久,后來逐步演變成了軟件從業者的一種態度和文化,其要義在于自由、共享和充分利用資源。

  從發展歷史來看,計算機行業初期的發展重心在硬件,絕大部分軟件是以開源方式提供給用戶,用戶可自主修改開源代碼解決硬件故障,使系統正常運行。

  上世紀 70 年代中后期,計算機行業的重心由硬件轉移到軟件。彼時,以微軟為代表的公司開始只提供二進制可執行程序的商業軟件,而不提供源代碼,并將其固定為一種盈利模式。為此,很多程序員自發組織了“自由軟件運動”,反對將軟件占為公司或個人所有,提倡軟件的源代碼以及再生代碼可被自由獲取、修改和再發行。

  1984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員查德·斯多曼發起了“自由軟件運動”。他認為,軟件應由用戶自由獲取,如果不自由,就會出現少數人統治計算機軟件業的局面。為此,他建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

  在閆懷志看來,現在的開源軟件是“自由軟件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介于“自由軟件”和“商業軟件”之間,既秉承了“自由軟件運動”倡導的知識共享理念,又允許以專利形式從軟件中獲利以調動研發的積極性。

  1998 年,致力于推動開源軟件發展的非盈利性組織“開放源代碼促進會(OSI)”成立。后來,這一年被稱為“開源軟件元年”。漸漸地,開源軟件被更多的公司、行業甚至政府所廣泛接受和使用。

  “早在 2010 年,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支持了開源云平臺 OpenStack 的開發工作。2018 年,我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也對云計算和大數據開源社區生態系統項目進行了支持。”閆懷志舉例道。

  以較低成本解決基礎共性問題

  談及開源的好處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任智源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借助公開的源代碼,軟件工程師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進,不用‘重復造輪子’。”

  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開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準入門檻。開源軟件的獲取和使用成本較低,對于商業用戶來說,可以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

  同時,讓用戶獲取源代碼,也會激發其產生出更多的自發行為,比如修改代碼中的不足或增加新的功能。通過參與源代碼的開發和修正,用戶既可從中受益,同時也可為開源代碼的不斷迭代作出貢獻。

  對提供源代碼的企業而言,他們能從中獲得什么呢?

  在閆懷志看來,企業開放共享源代碼的動力在于,開源有助于企業更嫻熟地掌握相關知識,集中行業精英力量,以較低成本解決基礎共性問題。

  “作為一個開源的項目,開發者不用負責‘售后’,也無需在發布前進行大規模的測試。用戶使用開源軟件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其進行大規模測試的過程,可幫助企業節約大量測試成本。”任智源說。

  通常情況下,通過正面反饋和負面反饋修正,開源項目質量要高于封閉項目。開源還有助于樹立企業品牌形象,擴大影響力。閆懷志指出,一些企業通過將關鍵技術開源以打擊競爭對手,改變競爭格局,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比如,谷歌將 Android(安卓)系統開源,而后使其迅速追趕由蘋果公司開發的移動操作系統 iOS 并最終與之比肩。

  那么,開放源代碼、分享核心技術,是否會有損企業自身利益?

  事實上,開源軟件是享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很多開源代碼并不可用于商業或二次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業利益不受損害。其次,開源也不等于是免費,即便是基于開源代碼修改或升級的版本,原作者仍擁有向任何該軟件的使用者收費的權利。

  為避免自身利益受損,企業也不會共享自己的“獨門秘籍”。閆懷志舉例道,“開源大咖”谷歌共享了近千個開源項目,但對自己的搜索架構和算法,向來閉口不談。

  構建技術生態體系的戰略選擇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新技術不斷更新,開源的形式也不斷發生變化。對此,閆懷志進行了歸納。他指出,從商業模式來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開源體系也不例外。

  開源體系在維持提供方和使用方的博弈平衡的同時,也需要商業回饋,如果無法構成完整的價值鏈,開源體系也難以為繼。因此,近期 MongoDB 等開源數據庫通過商業許可方式開始進行收費。

  閆懷志認為,從技術角度來看,區塊鏈、R語言、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將成為開源熱點。國內大型互聯網和 IT 巨頭會紛紛投身開源領域,積極打造包括開源開發者、開源社區、開源用戶良性互動發展的生態體系。

  同樣,北京比鄰科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合伙人張海斌也表達了相近的觀點。他認為,現在早已不是閉門造車的時代,從總體上來看,開源必然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一方面,目前參與開源的主體變得越來越多元。同時,開源正在成為一些公司在商業模式方面的重要戰略選擇。

  “從谷歌到阿里云,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通過開源獲得了商業利益。即便是微軟,近些年也開始在開源上展開努力。”張海斌分析道,從商業模式上來看,開源是構建技術生態體系和平臺的一種戰略選擇。現在,無論是 PC 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領域,幾乎全是基于開源體系建立起來的。

  面對未來,當編程技能逐漸普及,參與開源活動的群體是否會從小眾走向大眾?

  在閆懷志看來,參與開源活動的群體從小眾走向大眾是必然趨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開源將成為眾多技術創新的巨大推動力。在助力我國關鍵信息領域實現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方面,開源也將是可行、高效的技術發展途徑之一。

  此外,閆懷志還指出,開源模式的大量應用,對于網絡空間中的信息系統安全可以說是喜憂參半。“憂的是,未經系統化安全測試的開源軟件可能會出現很多漏洞;喜的是,開源軟件在經廣泛測試和應用后,缺陷得以被充分暴露和修復,反而提升了其安全性,壞事變成了好事。”閆懷志說。

 本文由用戶 五嘎子 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所有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管理員。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出處,并保留原始鏈接、圖片水印。
 本站是一個以用戶分享為主的開源技術平臺,歡迎各類分享!
  轉載自:https://tech.sina.com.cn/2019-04-17/doc-ihvhiewr6647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