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未來可以擁抱開源嗎?

文/水哥
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統問世至今已近 29 載,期間任憑業界風云變幻,Windows 始終牢牢控制桌面領域統治地位,但隨著近年來業界上游格局劇變以及轟轟烈烈的移動領域“地理大發現”運動,Windows 正面臨來自多方位多元化的威脅,其中最甚者,是來自開源勢力的威脅。
細心的人應該會發現,盡管 Windows 操作系統依舊占據 90% 以上 PC 桌面,但其品牌影響力已不如從前;再細心一點的人可能還發現,與其說 Windows 的影響力下降了,不如說開源系統的影響力上升了。事實的確如此,上世紀 90 年代由于受到微軟的商業打壓,以 Linux 為代表的開源操作系統桌面市場份額至今未超過2%,但隨著近年谷歌公司在開源領域的活躍以及安卓系統的崛起,乃至 XP 系統退役和最近曝出的中國政府采購喊停 Windows 8 系統采購事件可以看出,Windows 系統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考驗。近期又有多個開源社聲稱欲幫助 XP 用戶平穩遷移到 Linux 系統。筆者粗略估計,暫且不說中國方面龐大市場,全球范圍至少還有 25% 桌面用戶使用 XP 系統,這些用戶中暫未升級至 Win7 且不打算使用 Win8 的不在少數,倘若有三分之一的這類用戶在未來改用 Linux 操作系統,對微軟 Windows 的根基亦是較大動搖。沉寂了多年的 Linux 和開源社區一時間站到了業界的風口浪尖。
開源社和微軟的恩怨由來已久,這還得從操作系統的歷史和開源運動的起源說起。
1969 年,改變計算機科學史的 UNIX 系統在美國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被開發出來。此后十年,AT&T公司為了完善該系統,將其源代碼免費授予大學科研機構進行研究修改,期間 UNIX 產生了許多變種,最著名的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BSD 系統。后來 BSD 系統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并產生了較高的商業價值,這直接導致了 AT&T公司與其開打了一場擴日持久的官司。該事件對當時的黑客社群與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黑客和有能力的程序員因商業利益驅動就此拋棄以往 分享和協作的軟件開發精神,紛紛投身于專利軟件的開發經營。微軟和它的 Windows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在那個年代,軟件專利化的趨勢為一名早期黑客文化的中堅分子理查德·斯托曼所不齒,特別是微軟公司以及 Windows 操作系統被其視為“異端”。這個狂熱的年輕人以宣揚軟件“自由”精神為目的,于 1983 年發表了 GNU 宣言,并于 1985 年建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自由軟件運動發展期間,芬蘭學生林納斯·托瓦茲開發了 Linux 內核,理查德·斯托曼則極力勸說托瓦茲將 Linux 列入 GNU 計劃,盡管沒有成功,但 Linux 最終采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的條款發布,使得 GNU 計劃能夠基本完成,自由軟件運動也由此壯大。
在 80 年代中后期和整個 90 年代雖然自由軟件得到發展,但其弊端也逐漸凸顯,那就是程序員缺少足夠收入來維持生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離陣營并走入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理查德·斯托 曼的一位重要同伴埃里克·雷蒙德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對斯托曼的自由軟件運動及其理想主義進行了批駁,并于 1997 年發表了著名的《大教堂與集市》一文,通過開源協作和更加實際、符合市場的手段來對自由軟件運動進行改造,由此形成了開源運動。此后,開源運動與自由軟件 運動分道揚鑣。
再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盡管開源軟件在市場占有率上難以對抗微軟公司,但由于其對商業公司寬松開放的態度,保證了自身的生存并且細水長流,直到 谷歌公司的崛起。谷歌公司利用了開源軟件的便利并將其優勢發揮至極,通過先入為的移動互聯網布局,使得安卓系統、Google Chrome 瀏覽器和大量開源應用搶占市場先機,并逐漸滲透和侵蝕微軟桌面市場份額,最終形成對 Windows 生態閉環的威脅。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說微軟在互聯網和移動領域失去先機,但龐大的桌面和中低端服務器操作系統市場占有率依然能夠維系其業界上游巨頭地位,這 種維系仍然依賴于以 Windows 為核心的營收模式。盡管這些年微軟在必應搜索、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多面出擊,意圖改變營收單一的現狀,但戰略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階段的主防線 Windows 生態系統一旦被攻破,勢必成為微軟多年來不敢想象的噩夢。
現在,Windows 操作系統走到了一個歧點,手持端無法撼動安卓系統市場占有,PC 端又不能產生對自家 XP、Win7 系統太大的替代性,可謂進退維谷。因此,一個議題油然而生——何不嘗試擁抱開源?
過去的二十年間,微軟沒有選擇開源,其主要原因就是 Windows 的商業根基太深,操作系統的銷售額、授權費構成了微軟營收的主要來源。而如今在微軟戰略轉型之際嘗試 Windows 開源則有著顯而易見的益處。
鮑爾默退休之前制定了“設備與服務”戰略,開啟了微軟戰略轉型的先頭;納德拉繼任 CEO 后,制定并多次重申“移動第一、云第一”的戰略計劃。在微軟最近一季 2014q3 財報發布之際,納德拉聲稱微軟對 Windows 未來的考慮是如何將它安裝到更大范圍的設備上,使其能夠參與到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等領域,為移動和云的戰略服務,打造更大的生態系統。
以上種種都意味著微軟未來的戰略重心將向多元化偏移,而 Windows 將為多元的戰略服務,那么操作系統的銷售和授權收入勢必不再是唯一的營收重點。既然如此,一個開源的 Windows 則更加契合微軟當前的轉型戰略。
開源的主要好處是讓更多人看到源代碼,讓更多程序員參與軟件開發與修改,汲取群體智慧提高軟件質量。如今,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為開源軟件的個性 化訂制和開發效率提供了強大助力。將 Windows 置于開源規則之下,讓更多人參與 Windows 的個性化設計,這無疑勝過令人 hate 的瓷磚界面數倍;讓更多人加入到捉蟲隊伍,令錯誤無處遁形,同樣比微軟隔三差五地推送漿糊式補丁更有效率。
另一個考慮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谷歌可以利用開源勢力占領市場,微軟亦可如此。Windows 平臺對傳統應用軟件和游戲軟件的兼容性方面有著先天優勢,想象一下,一個占據 90% 桌面市場的操作系統一旦開源,勢必打破現有的開源格局并對所有競爭產品施以強大震懾力。
一個開源的 Windows 還將給予硬件廠商更多選擇。當前開源許可證的種類繁多,對開源規則限制較寬的有 BSD、MIT、Apache、LGPL 許可證等等,其中谷歌公司采用的有 BSD 和 Apache 許可證。微軟完全可以選擇以上幾種較靈活的開源許可證或是自成一派,用許可證的方式授權硬件廠商集成不同的操作系統版本,而自己只需牢牢掌握 Windows 內核即可。這產生對移動手持、可穿戴設備和其他智能化設備領域的滲透效果遠比操作系統降價要好得多。因為微軟現在想要的結果是占領更多的設備,而非賣出更 多的系統。
當然,Windows 開源并非沒有壞處,這意味著微軟將失去操作系統銷售和授權收入,這對微軟來說或許難以承受,但長遠來看,開源策略對于微軟戰略轉型幫助極大。對于微軟這種缺乏開源基因的大公司來說,開源可以循序漸進,從 IE 開始也許是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