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要讓別人說

jopen 11年前發布 | 6K 次閱讀 程序員

  上周去了趟深圳,見到了很多朋友。很有趣的是我的中學和大學同學里有五個在騰訊工作,但是在阿里、百度、360、小米等大互聯網公司的卻似乎一個都沒有。不知道這樣的概率分布背后說明了什么。

  在深圳我見到了闊別已久的老同學,吃飯時聊起過去的一些事情,老同學說我過去給他的印象是很「清高」。我有些意外,只好把「清高」當做貶義詞來 聽了。然后我很感慨的說過去我就是一技術宅男,很多人情世故都不懂,通俗的來講就是沒什么人情味,更喜歡面對冰冷的屏幕勝過面對人。創業這兩年對我來說有 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具體的表現是白頭發多了好多,而且至少我開始懂得人情味兒了。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在很多技術型公司或團隊,像曾經的我一樣的技術宅男并不在少數,而且他們和過去的我一樣缺乏人情味,或多或少存在些溝通障 礙。對于技術人才來說,智商高很常見,情商也高就不常見了。我理解的情商高,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說話做事的時候,能夠感覺到別人的感受,從而在言語上 能拿捏好分寸,或者做事恰到好處。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20% 取決于智商,80% 取決于情商。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一個人在社會中成就的高低,往往并不取決于自己,而是在于社會對他的認可。

  所以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來自但丁《神曲》中的詩句,看似豪邁,實則把人帶到溝里去了。作為詩人可以這么灑脫,但是作為在團隊里打拼事業的我們,則不可能做到無視他人的感受。

  最簡單的原因是,除非你做的是獨立性極強的工作,比如寫作或畫畫,否則只要存在分工與協同,就必須借助團隊的力量達到目標,就必須與人打交道。而團隊對你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最終的結果。多一個朋友就多一分力量,而人們總是樂于幫助有好感的人。

  很久以前我認識一位A君,說話時總愛高談闊論,和人在一起說話時總是引經據典。按理說這樣的人應該讓人折服于其淵博,但是因為A君每次說話的語氣都非常的強勢,而且只顧自說自話,開玩笑也沒輕重,所以給周邊人的感受卻是,A君很愛炫耀自己的學識。

  還認識一位B君,平時里總是憤世嫉俗,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換了幾個主管但關系從沒搞好過,好幾次因為工作安排不如意當著所有同事的面拍桌子發脾氣,漸漸的大家都不敢和他說話了。

  A 君和B君都是智商高、情商低的典型,他們在職業發展上也很容易遇到瓶頸。

  最近我會跟團隊小伙伴們講的一句話是:「你們需要帶給別人信心。」。背后的含義就是,想要做成一件事,光自己牛B是不行的,得要讓別人也覺得你很牛B,這樣才能「得道多助」,才能借力借勢。

  所以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平時多想想別人眼中的自己,也許很多問題就會找到答案,豁然開朗。

  最后借用我一位朋友的話:「做人不可以圓滑,但需要圓潤。」

  (今日題圖:Dante,作者:Last Shiro)

來自: taosay.net
                    <span id="shareA4" class="fl">                            
                        </span></div>
 本文由用戶 jopen 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所有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管理員。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出處,并保留原始鏈接、圖片水印。
 本站是一個以用戶分享為主的開源技術平臺,歡迎各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