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未來之路

jopen 12年前發布 | 7K 次閱讀 微軟

微軟的未來之路

        微軟的 Windows 8 可以說,是在一片罵聲中發布的。盡管這不是微軟第一次干這種事兒。但是顯然,之前的幾代操作系統都沒有受到這樣大的反對。或許,這僅僅只是因為當時的網絡沒有今天發達。

        至少,微軟對這次的操作系統寄予了厚望,甚至為了他,連自己沿用多年的 Logo 都一同修改的扁平化。 可是,無視用戶的聲音,取消開始菜單,并且強行以一種非常生硬的方式加入 Metro 界面,這一做法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片片的罵聲。

        且不論 Windows 8 本身是否能夠成功,至少微軟幾乎是付出了一切在支持他。這么做,對于像微軟這樣規模的公司而言,影響幾億用戶,只為推廣一個新產品,真的值得嗎?

        從 Surface 開始說起

        最近終于用上 Surface 了,盡管是 RT 版。

        Surface 是一個不錯的 Windows 8 風格的延續,我尤其喜歡那個漂亮的外形,即使帶去星巴克,就那么坐著,也毫無違和感。

        總的來說,Surface RT 更像是一臺擁有 Windows 桌面模式的平板電腦,他能做其他所有平板電腦可以做的事情,而其他平板電腦做不到的他也同樣做不到。但是可憐的應用數量,Touch Cover 坑爹的手感,以及 Tegra 3 糟糕的性能,都注定了至少 Surface RT 不會成為一款經典產品。

        好在,這些問題都能夠在 Surface Pro 上得到解決。除了續航和發熱的問題之外,我對 Pro 依然充滿了期待。

        除了那些硬件問題之外,其他方面 Surface RT 就有點意思了。因為他有一個顯示效果非常出色的屏幕,加上優化非常良好的 Metro 版 IE,讓我一不小心就在上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雖然應用數量不多,但是還是有一些挺有趣的應用,加上 Metro 菜單中不停滾動的動態磁貼,整體感覺十分有趣。

        反正這只是 RT,是 ARM,是除了 Metro 之外,什么桌面應用也用不了的 Surface RT。所以,這些都還只是“小問題”。

        看起來很美的 Metro

        說完了 Surface,我們再來看看 Metro。

        Metro 可謂一波三折,光是名字就改了三次,雖然目前終于確定叫做“Modern UI”,但大家仍然習慣于稱他 Metro

        你必須承認,微軟所使用的 Metro 風格,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設計風格。當我們對蘋果的灰白+圓角矩形開始感到審美疲勞的時候,微軟突破性的使用了直角+大色塊的設計,令人眼前一亮。就連我 這樣對設計風格略有挑剔的人,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 Metro 之后,也贊不絕口。

        Metro 具有完美的極簡風格,并且在不失自我風格的基礎上,保持了極高的識別效率,而主界面中不斷滾動變化的動態磁貼,更是具有一種流動的美感,令人愛不釋手。可以說,Metro 完全的改變了我的審美觀,讓我對于那些數年不變的灰白色風格開始感到明顯的厭煩。

        這就是 Metro 的魔力。

        正是因為這樣的魔力,我一早就開始嘗試,是不是咱自己也做一個 Metro 的應用玩玩看?直到此時,才終于意識到一個問題,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

        是的,Metro 這種極簡風格,所帶來的是直接和高效,但是一旦使用失誤,這種極簡就變成了一種徹頭徹尾的災難。不是配色令人極度難受,就是兇猛的文字壓得人透不過氣,或是干脆就看不出重點在哪。這樣的例子在 Windows 應用商店實在太常見了。

        簡單來說,Metro 風格是對設計師極大的考驗。如果沒有多年的沉淀,根本無法駕馭這樣的風格。

        至少,對于大部分設計師而言,要熟練控制 Metro,還需要時間。

        再說 Surface

        說完了 Metro,讓我們再回到 Surface。之前,我一直在刻意的回避一個問題,那就是桌面模式的體驗。桌面模式中的 Office13 確實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可是其他時候呢?

        除了這個專門進行了觸摸優化過的 Office13,以及一些基本的文件操作之外,整個就是一場災難。極小的文字,總要瞄準半天才能微弱的對準那極小的按鍵。調整 DPI 是個不錯的主意,盡管 Windows 這神奇的設置下,DPI 的調節總是那么的不令人舒服。也難怪微軟會給 Pro 標配一支手寫筆。

        高分辨率所帶來的高 PPI,對于 Android 和 iOS 而言,簡直就是一把超越對手、無往不勝的利劍。可為什么,到了 Windows 這邊,卻表現的如此不堪?

        多年前,Windows 和蘋果的 Mac 系統各自雄霸一方,當時大家的電腦配置十分低廉,尤其是顯示器的分辨率。在這種低分辨率下顯示點陣字體,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尤其是當 LCD 普及之后,液晶本身的一些問題更是困擾了文字的顯示效果。所以,蘋果和微軟各自發明了各自的方法。

        其中,蘋果堅持使用一種藝術的方式,給每個文字都加上渲染出的陰影,力求達到和印刷體一樣的效果;而微軟,則巧妙的使用了一種人為制造失真的方式,當人造失真遇到顯示器本身的失真之后,居然神奇的變清晰了。微軟把這種人造失真的技術稱作 ClearType

        ClearType 確實是一種神奇的技術,至少在當我擁有了 Macbook 之后,依然懷念微軟系統下那清晰的字體。

        但是,隨著顯示技術的突飛猛進,當年的分辨率已經不是問題。在這種高 DPI 的掩護下,蘋果開創了“視網膜屏幕”,幾乎是徹底解決了之前的文字顯示效果問題。而微軟卻依然在使用 ClearType。

        盡管 Surface RT 的分辨率只有 1366×768,卻已經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文字的清晰度方面出現了問題。而不是針對高分辨率屏所做的 DPI 設置,效果也遠不能和蘋果的視網膜屏相比。

        顯然,ClearType 的渲染方式,僅僅只是微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當中,最微小的一部分,但卻是被容易被看出來的。

        這樣的問題,還有太多太多。因為,還有數以百萬記的應用,以賴于這些底層的、基于低分辨率和 X86 架構所設計的系統機制。硬件更新換代容易,軟件的升級也還算容易,可是底層系統機制卻沒有辦法改動。

        所以微軟并非不想,而是沒辦法。

        微軟的選擇

        如果你堅持要說沒辦法,也未免有點小看微軟。盡管這是一間出了名反應和行動都很遲緩的公司,可同時,他又是業界數一數二具有戰略貫徹決心的公司。

        對于微軟而言,他現在面臨著選擇。一邊是幾億每天離不開 Windows 的用戶,一邊是上百萬離不開原先系統的應用。

        曾經在 Windows Phone 7 時代,微軟做出過一次類似的選擇。他徹底拋棄了 Windows Mobile 時代積累下的應用,而一舉改造了一套全新的系統。但是這一行為不僅沒有帶來微軟所預期的結果,反而讓大批應用開發者遠離了 WP 系統。畢竟,誰想在一艘隨時會沉的大船上工作呢?最終,連微軟自己也拋棄了 WP7,轉而開始了全新的 WP8。

        同樣的錯誤,微軟是絕對不敢再在自己最核心的業務,Windows 系統上去重蹈覆轍的。所以,微軟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等。一邊等應用的開發跟上,一邊也等市場接受 Metro。

        和朋友討論的時候,有朋友就提到了這個問題。難道就沒有其他公司趁勢而起,超越微軟嗎?是的,當然存在這種可能,但也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性。放 眼整個世界,即使微軟什么都不干,坐等 10 年,又有幾家公司敢保證可以追上今天的微軟的?而這就是微軟的底氣,所以他敢于等下去。

        不過,微軟并不會真的這么坐等下去。微軟有足夠的底氣來保證,即使有一款失敗的產品,也絕對不會損失到任何的根據。與其如此,不如就徹底顛覆自己。而這個顛覆,就是今天的 Windows 8。

        Windows 8 的出現,不僅讓市場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微軟未來的方向,同時也告訴了應用開發者,是該掌握新東西的時候了。

        這就是微軟的選擇。 所以在我看來,Windows 8 或許連一款過度產品都算不上,因為,他僅僅只是一個起點。

 本文由用戶 jopen 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所有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管理員。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出處,并保留原始鏈接、圖片水印。
 本站是一個以用戶分享為主的開源技術平臺,歡迎各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