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 為什么我認為架構師需要堅持寫代碼 發出后,看到一個朋友在網上分享了他最近的變化,經過深思熟慮,這位朋友已經離職放棄了原來舒適但是不太需要技術驅動的位置,去重新尋找讓自己更有激情、能更好體現技術價值的環境及平臺。
最近閱讀的《硅谷之謎》中,吳軍也將工程師分成五個等級
第五等工程師 獨立完成任務
第四等工程師 領導產品
第三等工程師 行業最優
第二等工程師 改變世界
第一等工程師 開創行業
這跟上文提到的架構師的分類方法比較類似。第五等工程師是指能夠獨立完成功能模塊的人,第四等需要具有產品的意識以及能夠帶領及組織公司資源完成某項產品的開發。第五等和第四等其實都任務導向型。而更高的幾種類型則需要善用技術及平臺的力量。
第三等工程師可以做出行業最好的產品,吳軍講到這類人與第二類的差異是這一類人需要“悟性”,當然也需要后天因素,比如處于一個上升平臺的舞臺上。
即使一個人再聰明,基礎再好,也需要在工程上花足夠的時間才能達到這個水平,一個年輕人工作四五年就開始做行政管理工作,基本就和這個水平無緣了。
第二等及第一等則是能充分利用技術力量改變世界的人,吳軍更多的是從產品及結果導向來看歸類這兩類人,比如 iPhone 總設計師、愛迪生等人。
硅谷的介紹雖然過度開采,但在工程師眼里卻一直充滿著永久的好奇與熱情。每年都有大量技術從業人員去硅谷游學研修,了解地球另外一邊的一群人,是通過怎么樣的組織方式,利用技術創新來改變世界。
因此可以通過吳軍在《硅谷之謎》中的角度,來了解硅谷的工程師是如何樣通過技術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在另外一些內容介紹硅谷公司對于工程師代碼的要求,也多次提到代碼能力的重要性。一些具有較好業界名氣、或者具備豐富經驗的人員,進入一些知名互聯網公司之前也需要測試基本的代碼能力,而如果不能通過的話則無法通過面試。
在硅谷的公司里,從錄取開始就顯示出對權威和經驗的一種淡漠。在 Google,不管面試者名氣多大,水平多高,過不了一關關的面試也是白搭。對于那些技術負責人職位的申請者,不論申請者年齡多大,過去的經驗多么豐富,一定要考技術問題,甚至包括寫程序。因此,一個有名氣有經驗的申請者,未必比那些大學剛畢業的人更容易被錄用。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在美國頂級計算機系工作的教授,先推薦了他的兩個學生來 Google 應聘,結果都錄用了。后來他自己來應聘,Google 要他做他的學生做過的類似的考題,他反而沒有考過,雖然我們很為他感到可惜,但是也沒有辦法。這位教授很不服氣,對我講,我的學生遠不如我你們卻要了,我發表過那么多論文,拿到過那么多基金你們卻不要,說明你們的眼光有問題。我承認他講的很有道理,但是,不能為一個人壞了規矩。類似的情況在 非死book 也發生過,某公司的一位工程總監手底下的好幾個人都被 非死book 錄用了,等到他自己去,因為編程荒疏,反而被拒絕了。
另外一些正向的例子也提到一些行業泰斗堅持工作在技術一線。
在硅谷你總是能看到一些世界科技行業的泰斗或巨頭還在寫程序。Google 的狄恩(Jeff Dean)和戈瑪瓦特(Sanjay Ghemawat)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云計算技術的工程師,也都是美國工程院院士,至今仍在自己寫代碼,而且每次有什么新的想法,都是自己先實現自己的狗食(Dogfood)。Google 的湯普森是 Unix 的發明人,圖靈獎的獲得者,每天大部分時間仍然花在寫程序上。太陽工作站的發明人,該公司的創始人貝托謝姆,后來成為了天使投資人,又投資成立了上市公司 Arista,今天仍然在寫程序。這些人可算是功成名就,要是放在中國,早就當官去了,至少也進入了到“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狀態,但是他們在硅谷依然自己動手。雖然他們自己寫的代碼未必比別人好多少,但是這在硅谷營造了自己動手的工程師文化。
在硅谷之謎中,多次提到硅谷影響最大的紅杉資本。12 月 5 日,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就創新創業的下一站——科技創新主題發表了類似觀點。
“全球性”公司必須有一個重要的特征,產品上一定是 科技的創新 ,而不僅僅是模式的創新。我們相信在今天新一代的創業者,很多有國際化的視野,也有國際化的工作經驗包括 科技研發的經驗 ,他們一定會 引領中國下一個風口 ,這樣的創業創新一定會產生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
本文由用戶
碼頭工人 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所有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管理員。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出處,并保留原始鏈接、圖片水印。
本站是一個以用戶分享為主的開源技術平臺,歡迎各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