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之死

jopen 14年前發布 | 9K 次閱讀 Flash

        自 Adobe 宣布將停止開發面向移動瀏覽器的 Flash 以來,人們就展開了激烈討論,很多 Flash 開發人員表示驚詫和懷疑,分析師們不停地放馬后炮,甚至有人懇請 Adobe 辭退首席執行官。Flash 是一個引發人們強烈情緒反應的主題,其中既有充滿激情的開發社區,也有歇斯底里的批判主義者。雖然我本人是 Adobe 擁護者,也曾在 Adobe 任職,但我會暫時擱置感情,本著坦誠的態度,基于公開的信息,客觀地總結問題根源。

Flash之死
                       一顆 Adobe 多年前埋下的定時炸彈導致了 Flash 的消亡

        我認為,既不是 HTML5 扼殺了 Flash,也不是 Steve Jobs 扼殺了 Flash,而是 Adobe 多年前“不經意間”植入的定時炸彈導致 Flash 的消亡。

        雖然 Adobe 未能迅速適應 iPhone 的各種調整,導致了面向移動服務的 Flash 消亡,但 Adobe 早已埋下了導致產品失敗的種子。為了了解問題的根源,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 iPhone 上市前的市場狀況,以及這些事件怎樣為后來的事情埋下伏筆。

        Flash Lite 時代

        早在 2000 年中期,手機制造商的需求量巨大,他們樂意付錢購買 Flash Lite(當時 Flash 的移動版本),因此 Adobe 決定對每臺設備收取軟件許可證費用。正是這一決策最終導致移動 Flash 的消亡,同時也將促使桌面 Flash 的消亡,這一點將稍后在本文中進行闡釋。Adobe 想要創建平臺提供豐富的 Internet 體驗的壯志未酬。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都有這樣一個強烈疑問,為什么 Adobe 并未復制 PDF 和桌面 Flash Player 所采用的成功模式套路:產品免費運行,并通過不斷提高的工具收入獲得利潤。或許這將促使 Adobe 優先實現平臺一致性而不是盡可能廣但是分裂地覆蓋各種平臺。但事實并非那么簡單。

        雖然日本的 Flash Lite 生態系統曾經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開發人員創建內容并通過經營者進行分銷),但最初其他國家/地區并不使用 Flash Lite 作為應用程序平臺。在很多情況下,手機制造商希望為核心應用程序(主屏幕、撥號器、通訊錄、消息發送和通話記錄等)構建富有表現力的用戶界面,促使自產設 備脫穎而出,他們才會采用 Flash Lite。

        LG Prada 就是一個能夠使用 Flash Lite 構建這種用戶界面的絕佳實例。這種設備的特色在于擁有類似 iPhone 的觸摸界面。Samsung D900 和 LG Chocolate 也都是很好的例子。雖然這些設備包含 Flash Lite,但它們并未為開發人員提供機會分發基于 Flash 的內容。因為瀏覽器中沒有安裝 Flash,也無法執行基于 Flash 的應用程序,所以 Flash Lite 對第三方開發人員是封閉的。由于開發人員沒法開發,也就沒有工具收入,Adobe 就只能從手機制造商中收取設備費用了。

        沖突對象:手機制造商與開發人員

        后來,即使出現了 Flash Lite 作為應用程序平臺的機遇(尤其是 Nokia 和 Sony Ericsson 設備),Adobe 也無法立即調整自身商業模式。回想起來,這錯誤損失慘重。那時,手機制造商希望自己的設備脫穎而出,而開發人員需要跨設備使用一致平臺,他們的需求從根本 上是沖突的。由于手機制造商買單,且移動團隊根據收入衡量成效,因此 Adobe 優先滿足手機制造商的要求,而將開發人員的要求置于次要地位,它允許手機制造商實現 Flash 以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手機制造商獲得 Adobe 授予的許可源代碼,并創建自己的二進制實現方法,而這些實現方法在各設備之間并不一致。Flash Lite 有時用于構建設備用戶界面,有時用于瀏覽 Flash 內容,而有時則用于運行獨立的應用程序。此外,OEM 并不總是實現同一組 API,從而為開發人員帶來了其他的設備分裂問題。更糟的是,由于運行庫無法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更新,因而設備問題只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得越發嚴重。

        開發人員缺乏分發和贏利機會

        即便將 Flash Lite 作為平臺進行部署,以便運行獨立的應用程序,開發人員也無法方便地發布自己的應用程序。當時尚未出現 iPhone 風格的 App Store。開發人員不得不通過中間商(集成服務商)發布自己的內容,集成服務商抽成,并與手機制造商和網絡運營商之間訂立了發行協議。

        更糟的是,制造商和運營商并不具備良好的銷售渠道,至少,消費者發現應用程序概率非常低。Flash 開發人員無法方便有效地接觸消費者。這是開發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 Adobe 的主要隱患。與此同時,手機制造商收入的持續增加(支持 Flash 的設備出貨量每年至少翻一倍)掩蓋了問題的嚴重性,從而促使這顆定時炸彈的爆炸期限不斷逼近。

        一線生機:與運營商展開合作,深入消費者群體

        為了給開發人員創造一個欣欣向榮的生態系統,Adobe 將目光轉向運營商。在當時,與運營商展開合作并不是一個明智的舉措。對于那些剛剛接觸移動領域,對運營商提供的控制水平感到不滿的 Adobe Web 開發人員來說,更是如此。Adobe 曾與多個運營商開展合作,但最突出的應該是與 Verizon Wireless 之間的合作。理論上,Verizon Wireless 是一個理想的合作伙伴。Verizon Wireless 是全球最大的 CDMA 運營商之一,對手機制造商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并且能夠在其設備上指定 Flash 的運行庫。當時,Verizon Wireless 在美國還設有最成功的應用程序商店(BREW GetitNow)。

        Adobe 和 Verizon 聯合推出了兩項服務:一項是 Flash 應用程序下載服務,另一項是 Verizon“Dashboard”,這是基于 Flash Cast 移動設備門戶的更有野心的服務。但兩項服務均存在問題。由于開發人員很難推出新的應用程序且所占收入份額過低,消費者很難發現應用程序,同時 Verizon 認證 Flash 新手機的速度過慢,所以 BREW Get it Now 服務最后以失敗而告終。

        Dashboard 服務失敗則是由于其推出時間過長,錯失了最佳市場時機。Verizon 于 2007 年 3 月對外公布 Dashboard 服務,并宣稱將在下半年推出該項服務,但直至 2008 年 9 月才推出該項服務。即便那時,該項服務也只有 Verizon 商店強大設備陣容中的一種手機使用。隨著 iPhone 和 Android 設備開始吸引所有開發人員的關注,Flash Cast 和 Dashboard 才引起人們注意,但為時已晚。

        但值得一提的是,Flash Cast 和 Verizon Dashboard 的相關創新具有相當廣闊的前景。這項服務與 iPhone 的許多關鍵屬性如出一轍:同 iPhone 一樣,它也具有“應用程序商店”概念,以便用戶在其中搜索和購買新產品,同時也為開發人員提供一定的收入;同 iPhone 一樣,它也是封閉的,并且有運營商監管;同 iPhone 一樣,因為這些新產品和用戶界面均基于 Adobe Flash,所以它也以富有表現力的用戶體驗為特色。

        不過,與蘋果不同的是,Adobe 并未對生態系統進行端到端控制,因此一再推遲該服務的上市時間。該項服務專為 2006 年的市場而設計,2007年 iPhone 的面世徹底改變了市場規則。雖然 Adobe 也在快速進行創新,但由于其依賴行動遲緩的合作伙伴,所以其創新思路無法及時傳達給客戶。

Flash之死

PC 的市場份額正逐漸減少

        喬布斯和 iPhone 時代

        iPhone 的推出戲劇性地顛覆了移動生態系統,它以當時人們尚不甚明了的方式打亂了所有企業的思維。

        這種影響非常深遠,它對于依據這些新規則從零起步的新進成員(蘋果和 Google)更為有利,而非當時已經確立市場地位及擁有完善的商業模式的企業(Nokia、RIM、Motorola、Palm、Microsoft、 Qualcomm/BREW、Symbian、Sony Ericsson,當然還有 Adobe)。與其他企業一樣,Adobe 無法快速地適應這種變化,因而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產業生態環境發生的三大主要變化,以及它們對于 Adobe Flash 造成的消極影響:蘋果導致當時的運營商一敗涂地,而此時 Adobe 正在全力與這些運營商構建生態系統。消費者開始背棄功能手機,轉而購買智能手機,但 Adobe 此前一直專注出貨量更大的功能手機。移動瀏覽服務最終成為主流服務,但 Adobe 的移動播放器全都不支持 Steve Jobs 要求的桌面 Flash 內容。

        第一代 iPhone 并不具備應用程序商店或 SDK。iPhone 是第一款具有卓越瀏覽體驗的手機,并迅速占領了大量移動瀏覽市場份額(即使它當時的設備出貨量所占的市場份額非常小)。在當時,缺失 Flash 功能是一個巨大敗筆。

        如果說喬布斯需要 Flash,那么一定是在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面市的時候。 不幸的是,Flash 當時并未準備就緒。由于 Adobe 從出產設備中賺取收入,因而它一直以來關注的是代表更大成交市場份額的功能手機(在 Web 瀏覽器頁面瀏覽方面的投入幾乎為零)。Flash Player 的任何一個版本都不能滿足喬布斯的需求。因為 Flash Lite 一直針對由更多限制的設備進行優化,所以不支持網絡上的所有 Flash 內容;與此同時,由于智能手機要求具備桌面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因此無法在智能手機上有效運行所有的 Flash Player 功能。喬布斯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這就是中間產品缺失導致的悲劇”,指的正是這一問題。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直至 2010 年 6 月 Adobe 才推出完整的移動版 Flash Player,而此時 iPhone 已經面世整整三年之久!

        當時,iPhone 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手機,蘋果也已將重點由 Internet 瀏覽轉移到與 Flash 毫無關系的應用程序上。Adobe 已經錯過了融入 iPhone 的大好機會。2010年蘋果仍可以采用 Flash 平臺,但在當時這顯然不是其最佳選擇。最終,由于 Flash 將會限制蘋果實現其設備的差異化優勢,因此蘋果決定放棄 Flash 平臺。蘋果的營銷策略側重為能夠在 iOS 上實現最佳運行效果的應用程序效力。為了支持這種定位,蘋果需要開發人員以一系列最新的專有 API 為目標,而不是以寫入更高級的跨設備平臺為目標。這就是蘋果決定從 iOS 中驅逐 Flash 的原因。

        Adobe 確實對 iPhone 棄用事件做出了積極反應,但可惜為時已晚。2008年 3 月,Adobe 推出了開放屏幕計劃,本質上而言,只要手機制造商要求開發人員以一致的方式實現,Adobe 就免費為手機制造商提供播放器。為了確保開發人員保持一致性,Adobe 也借用 Windows 和 Mac OS 在臺式機上的一貫做法,開始為各種領先的移動平臺創建自己的二進制播放器實現方法。然而,隨著“無 Flash”的 iOS 設備逐漸引領市場以及移動設備和門戶網站越來越多地采用 HTML 5,形勢已經明朗化,Adobe 已無力回天。

        面向移動服務的 Flash 退出歷史舞臺,而面向桌面服務的 Flash 卻將繼續存活,是這樣嗎?大錯特錯!道理非常簡單:由于缺乏移動支持,面向桌面服務的 Flash 依舊無法生存。隨著 PC 在 Internet 連接設備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小,大部分網站也將逐漸進行更新,從而不再需要 Flash,這只是時間問題。舉例來說,許多門戶網站會為了采用 Flash 而拒絕 Internet 的大部分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內容,這一點令人難以想象。

        當然,網站沒有必要徹底刪除 Flash 內容。他們可以添加邏輯,以便支持面向桌面的 Flash 內容以及面向其他設備的 HTML5 內容。事實上,多年內,這將成為向“無 Flash”Internet 過渡的方式。當摒除 Flash 的新內容橫空出世,HTML5的普及率和功能趕上 Flash,且 PC 所占的市場份額繼續下降時,Internet 上支持 Flash 內容的網站比例將趨近于零,從而導致桌面 Flash 漸漸消亡。

        請注意,這種過渡已于數年前悄然開始,各門戶網站紛紛自我調整,以便支持 iOS 設備,而 iOS 設備現已占據移動網頁瀏覽份額的 62%。油Tube 也開始支持 HTML5,這對 Flash 造成了很大打擊。jQuery 這個一直在構建交互網站方面與 Flash 競爭的 JavaScript 庫已經超越 Flash。HTML5浪潮正在起勢,桌面 Flash 遭受與其移動同胞相同的厄運已成事實,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總結

        很多年前,Adobe 在就已埋下在 Flash 領域的失敗惡果,即當時具有重要意義的收入模式,但長久以來一直是一顆尚未引爆的定時炸彈。這一模式導致 Adobe 迷失方向,朝著背向市場最終趨勢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 iPhone 發布之后(功能手機與智能手機、手機制造商需求與開發人員需求、利用運營商作為渠道與利用蘋果和 Google 作為渠道)。此外,當推出 iPhone 后,Adobe 適應新型市場現實的步伐過慢,歷經 3 年才發布 Flash Player 10.1,最終導致 Flash 毀滅。

        作者簡介:Francisco Kattan 在移動生態系統領域工作長達 10 年之久,曾任 Adobe 移動業務部產品營銷和開發合作總監。他還在 Edify 和 Openwave 擔任過領導職位,如今在 Alcatel Lucent 擔任產品管理高級總監一職。

        感謝 www.visionmobile.com 授權

 本文由用戶 jopen 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所有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管理員。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出處,并保留原始鏈接、圖片水印。
 本站是一個以用戶分享為主的開源技術平臺,歡迎各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