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非死book和Sony(一)
編者按:對于互聯網,我們一直在談論生態系統和統一賬戶的概念。也就是說互聯網的野心家們(Apple、Google、Amazon、 Microsoft、非死book、Sony)希望你通過一個生態系統和統一賬戶就能獲得需要的所有互聯網服務,無論這些服務是電影、音樂、閱讀、游 戲還是購物、支付和社交。以下是著名科技博客 theverge 對這 6 大巨頭生態系統進行的全面對比分析。了解各巨頭的生態系統構成和缺口,你或許就明白這些大公司每一步背后的戰略意義了。
電影和音樂
自人類誕生以來,娛樂就一直是盤大生意。電影和音樂是目前最主要的兩種形式。假如你讓人們喜歡的歌曲、音樂和電視節目都唾手可得,在打造優秀生態系統的路上,你就成功了一半。
音樂
蘋果在十年前推出 iTunes 音樂商店后就贏得了先機。在那之前,數字音樂幾乎只能通過非法的文件分享進行傳播,人們并沒有對下載付費的習慣。而 iTunes 以及大受歡迎的 iPod 的出現,一舉解決了這個難題,成為了最知名音樂商店。在那以后,人人都在追趕這個潮流。
Amazon 的 MP3 商店用一個網站模仿了 iTunes(無需專門的軟件),并同時推出了自己的 Cloud Player(云端播放器),能夠儲存 5G 音樂, 在 Windows 和 Android 設備上都能播放。Google Music 的做法也基本類似,只是把 5G 的限制變成了 2 萬首音樂,它目前最大的不足便是只限于美國地區。但面對這些雨后春筍般冒出的云音樂服務,蘋果并沒有免費的應對措施:它的 iTunes Match 服務每年收費 25 美元,能把你的音樂收藏在各個蘋果設備上同步。對那些音樂庫巨大的人來說,這或許挺值,但 Amazon 隨后推出了每年 20 美元的服務,能存儲無限多的 AAC 和 MP3 文件,還附帶 20GB 的在線備份空間。在這三個類似的服務當中,Amazon 的方案價值更高、更易訪問,但由于蘋果起了個大早,積累的許多用戶會因為慣性就不愿另投陣營了。
微軟和索尼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在微軟的 Zune Marketplace 上,你只需每月支付9.99美元,就能無限制訪問微軟手上所有的正版音樂和音樂視頻,無論是 PC, Xbox 360, 還是 Windows Phone 都可以消費這些內容。索尼也有自家的 Music Unlimited 音樂訂閱服務與微軟抗衡,消費設備也有更多選擇:PlayStation 3, Bravia TVs, 藍光播放機, Walkman 以及 Android 設備,不久還會增加對 iOS 設備的支持。它的基本服務只需每月3.99美元(頂級服務為9.99美元),功能與 iTunes Match 接近——允許你播放你已有的音樂收藏。相較之下,Zune 更為靈活,你既可買音樂,也能通過每月訂閱服務進行“租借”,但索尼的跨平臺策略讓 Music Unlimited 服務更易訪問。
非死book 沒有自己的音樂服務,但它最近大量接入了流行的音樂服務,這意味著它并不一定要有自己的。你只需使用 非死book 證書(僅限于美國)就可以訪問 Spotify, Last.fm, MOG 和 Rdio 上的內容。不管怎么看,Spotify 都是 非死book 上最出色的音樂服務,有著最大的音樂庫,提供每月最高 10 小時帶廣告的音樂播放服務(美國的這一限制已被去掉,以吸引新的顧客)。它4.99美元的套餐把廣告和播放限制都去掉了,9.99美元的高級服務還支持離 線和手機播放功能,這樣一來,和微軟及索尼的服務就更相似了。Spotify 在和微軟和索尼的競爭中勝出,多虧了它更活躍的用戶參與以及幾乎全平臺的應用(iPhone, iPod touch, Android, BlackBerry, Palm, Windows Mobile 和 Windows Phone, 甚至還有 Symbian)。
電影和電視
非死book 與細分領域的領先者們合作(如音樂),在電影上面可以看到同樣的策略:它與 Netflix 達成了合作協議,允許 非死book Connect 訪問電影流媒體服務。可惜的是,這只適用于美國境外(《1988視頻隱私權保護法案》禁止視頻租賃公司公開用戶的身份信息)。Netflix 已在力促修正該法案,但目前該服務仍無法向其最大的市場提供。這一麻煩暴露了 非死book 年輕的生態系統里頗為脆弱的支柱:一味依賴其它公司提供內容,不可避免地會讓這個社交網絡的服務受制于外在力量。如果 Spotify 或 Netflix 被 Google 吞掉,會是什么情況?假如某個領域的市場領導者真的被 非死book 的直接競爭對手吞并的話,非死book 又將如何應對?非死book 在不遠的未來就必須要回答這些問題。
和內容一樣,內容提供商也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在 Apple TV, Google TV, Xbox 360, PS3, 甚至在 Kindle Fire 上你都能看到 Netflix 的身影。如果你想把最新的影視內容在 HDTV 上面播放的話,名單上的 Xbox 360 和 PS3 可能就是你的最佳選擇了。Xbox 360 上的 Zune Video Marketplace 不久前與 Comcast Xfinity On Demand, HBO Go 和 MLB.tv 達成合作,讓第三方內容提供商陣容不斷壯大。索尼的 PS3 則與 Hulu Plus, Vudu 以及其它第三方內容提供商合作,與 Xbox 360 抗衡,它還同時支持 Amazon Instant Video 的流媒體服務。你如果再把索尼自己的 Video Unlimited 電影租賃和購買服務算進來,你就有數不過來的內容提供商了。
在電影和電視的流媒體服務市場上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這個市場非常分裂,沒有任何一個服務能夠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這并不難理解——每家公司 都有許許多多的版權所有者要安撫,這樣流媒體和下載服務才有存在的可能。Google 在 Google TV 上面臨的困難就是一個頗有教育意義的例子:內容提供商“主動地”遠離 Google 的機頂盒。同樣,蘋果在 Apple TV 上的表現也不如人意,只拉攏了 MLB, NBA 和 NHL 等電視臺,于是只能高度依賴 iTunes store 來滿足人們的多媒體需求。
視頻點播服務發展到像音樂服務那樣的成熟度還要些時日,在那之前,我們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服務提供商(而他們所提供的許多內容都是重合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價格方案和訂閱選擇、以及許多國際的不一致性。目前還沒有一家公司提供了真正協調而全面的視頻點播服務。
閱讀
很顯然,Amazon 已經成為最大的電子與紙質書店。Amazon 的自動同步系統可以讓你的閱讀進度在多種不同設備之間同步,而電子書閱讀器已經成為其賣的最火的一個業務。索尼的系列閱讀器產品在日本本土表現不錯,但是 與 Kindle 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以及其打造的生態系統相比,索尼完全無法與之進行競爭。如果閱讀是你的焦點,那么 Amazon 確實完全可以滿足你幾乎任何需求。免費的 Kindle 應用支持 PC、Mac、Android、iOS、Windows Phone 以及黑莓幾乎所有平臺設備,同時它還針對 iPad 和 Android 平板電腦做了特殊優化。如果以上這些設備都出了問題,別擔心,它還有云端的 Kindle 閱讀器,允許你通過網頁來閱讀。
Amazon 以賣書起家并且到如今勢頭依然強勁
蘋果與 Google 的電子書商店將是挑戰 Amazon 霸權最大的一個競爭對手,但是二者都無沒能提供類似 Kindle 那樣為各種設備都量身定制的相同用戶體驗。隨著慢慢發展,蘋果很可能在電子雜志和報紙訂閱方面擁有較大優勢,特別是通過其電子書報發布平臺。整個出版業正 在努力尋找電子期刊盈利的道路,而蘋果的 iPad 平板電腦看起來是驅動其發展最好的設備。iPad 高效的性能、火爆的流行度以及最新的視網膜屏幕將是人們通過其平臺購買書刊報紙最好的驅動因素。然而對于蘋果來說,其面臨的一個長期問題是其電子書報發布 平臺不會出現在其競爭對手的設備和平臺上。因此你在的平臺和設備的選擇余地將非常有限,你只能選擇蘋果的設備來消費這些富媒體內容。
Google 號稱擁有最大的電子書籍庫,大約在 300 萬冊左右,但是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終端設備來驅動用戶適應自己的平臺。盡管 Android 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智能手機供消費者選擇,但是到目前為止,它既沒有一款電池壽命可以長達 1 個月的E-Ink 閱讀器,也沒有類似 iPad 那樣界面非常出色的彩色屏幕平板電腦。盡管 Android 系統催生了平板的發展,但是相對于蘋果的 iPad 和 Amazon 的 Kindle Fire,Google 在終端設備這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微軟閱讀器
微軟和 非死book 都沒有針對電子閱讀市場的直接戰略。微軟曾經嘗試過,推出了自己的微軟閱讀項目,但是在去年 8 月底自己關閉了這個項目。而對于 非死book 來說,由于公司還太過于年輕,目前的主要精力將放在音樂與視頻內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