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2018年技術趨勢和架構規劃
2018年春節將近,中國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新年,但與2016VR元年、2017AI元年不同,2018年至今還未被一種狂熱的技術所冠名。我們仍看到陳年老話題微服務改造還是技術圈經久不衰的熱門事件,區塊鏈、人工智能掀起一輪輪革命現在仍然蓄勢待發,大前端、AIOps、云架構、邊緣計算等話題目前看似蠢蠢欲動,實際早已成為企業技術內部長久規劃之一。
這里簡單談談值得大家關注幾場技術動態。
微服務改造
微服務作為陳年話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作為軟件開發的首選架構思路,目前也是支持大規模持續創新且行之有效的架構手段。微服務看似很美好,但是不可否認運用不當也會帶來災難,在各位落地微服務之前,想必應該想通了這些問題:
- 微服務與之前的諸如SOA架構等的區別?
- 微服務有何優缺點和前提條件?如何選型?
- 什么樣的組織架構更適合微服務?
- 微服務總體架構體系如何設計?
上述問題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可能有一個更直接的新問題:有哪些可借鑒的微服務案例?這里推薦幾個落地實踐:
? Going FaaSter: Function as a Service at Netflix
大前端
大前端時代是Web統一的時代,可以利用HTML5(甚至未來的6、7等)或者采用BS架構來開發開發手機端Web應用、移動端Native應用程序、智能設備等程序。
隨著手機配置越來越高,移動瀏覽器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一方面前端可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不僅僅涉及前端基礎的技術選型(如組件化機制),前端性能優化,前端工程效率;同樣需要關注前端技術怎么更好的和設計、交互、端的結合,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
另外視頻、3D、機器學習、算法工程化、IOT、智能硬件等新的命題正在被提出,豐富的內容生態以及內容形式在給傳統開發的模式和線上的穩定性帶來了新的挑戰,而怪物級APP的移動開放生態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移動開發者開始圍繞著生態進行開發。
這里推薦一些案例:
人工智能
回顧2017年,人工智能開始商業化、產品化,2018年人工智能仍然是主旋律,經歷了瘋狂的政策支持與資本追捧后,人工智能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于是AI投顧、AI保險、AI客服等各式各樣的新AI+產品悉數登場,互聯網各企業紛紛對各自的業務場景進行花式AI改造,相信在不久之后的未來,用戶與機器之間將會以人工智能為橋梁,屆時AI和諸如深度學習之類的話題對于工程師以及企業來說將變得至關重要。
推薦幾個人工智能方面的落地實踐:
架構改造
天下架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架構的拆分從來不是為了拆而拆,任何一個獨角獸/互聯網巨頭的成長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吞吐量、性能、帶寬等實際問題場景,于是才開始進行業務層面、應用層面、數據層面等技術體系的拆分。當眾多的技術人拆分多了改造多了,繼而企業多了一門很重要的職位:架構師。
架構師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職業,知識面的寬窄往往決定著架構師的架構能力,經驗的多少往往決定著一個架構師能走多遠,這里簡單提一些具體的架構師實踐:
? 京東如何基于容器打造高性能及效率的大數據平臺
? Flink SQL:使用標準的ANSI SQL驅動大數據流計算
上述資料來源于 QCon , ArchSummit 2018年全新策劃,歡迎各位報名進一步了解。
來自:http://www.infoq.com/cn/news/2018/02/2018-architect-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