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退休,7300天里為阿里巴巴留下1個奇跡、2大爭議、4大挑戰
劃重點:
正文:
2019 年 9 月 10 日,是中國的教師節,同時也是馬云 55 歲的生日。在這一天,馬云交出中國最大電商平臺的權杖——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遠離阿里巴巴的權力中心后,馬云并不會去過天天太極拳的閑云野鶴日子,用他的話說,自己還年輕,沒折騰夠呢。愛折騰是馬云的做事風格,毫不夸張地說,阿里巴巴能從 20 年前的微若塵埃,成長為市值超過 4600 億美元的商業巨獸,既離不開中國經濟崛起的供養,也和他帶領團隊不斷折騰、不怕折騰有關。
被馬云甩在身后的 7300 天,充滿了折騰、奇跡、爭議和挑戰。
一、杭州青年美國討債
1995 年秋天,美國西雅圖濕漉漉的街頭,出現了一名小個子的中國青年。
他此行既不是來留學或旅游,也不是來考察合作項目,而是替浙江省交通廳討債(按吳曉波著作的說法)。他叫馬云,4 年后會創辦一家叫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公司,但在 1995 年,馬云未必能說清互聯網和蜘蛛網、漁網的區別。受浙江省交通廳委托上美國追債,不過是馬云為了完成一筆單子,好拿到傭金。
當時的馬云已經給人留下不怕折騰的印象:高考三次才考上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畢業后進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做英語老師,很快又不屑于在三尺講臺終老,于是成立杭州第一家外文翻譯社,專接外貿單子。翻譯社沒賺到什么錢,馬云倒是把自己折騰出了“杭州英語最棒”的名聲,然后被浙江省交通廳委托到美國討債。

杭州師范學院英語教育專業學生馬云(后排左一)杭州師范大學
這筆單子最后并沒有做成,但上帝給馬云關上一扇窗的同時,又向他打開了一道通往互聯網世界的大門。
在朋友家中,馬云第一次見到了互聯網,第一次體驗到它的魅力。在朋友的幫助下,馬云嘗試將翻譯社做成網頁并上傳到互聯網,3 個小時后收到 5 封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的E-mail,老外們非常驚訝一個中國人居然也能上網,都好奇地要求和他談談。
對互聯網技術一竅不通的馬云突然醍醐灌頂,“(互聯網)這東西將來可能有戲。”
回到中國后,馬云興致勃勃地把一幫好朋友請到家中,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們,他要創辦一家和 internet 有關的企業。但互聯網進入中國還是一年以后的事,和普通人有關聯還要再等 4 年,當時很多中國人對電腦長什么樣都沒有見過,更不用說看不見、摸不著的互聯網,所以馬云講了半天,沒有一個人能聽懂。

馬云正為電子商務布道
但馬云決心已定,辭去英語教師的公職,湊了兩萬元辦起了“中國黃頁”,賺錢的方式是翻譯社在美國的翻版:企業支付一定費用后,在中國黃頁這個平臺上,通過互聯網接觸到全世界的客戶。
結果,大家都不認同馬云的故事,認為他是個騙子。
接下來發生的事婦孺皆知:中國黃頁項目失敗,馬云帶領團隊北上,為外經貿部制作網頁謀生,生意很不順利,和團隊跑到長城合影后,再次南下,1999 年在杭州城郊湖畔花園小區自己的家中成立阿里巴巴。這一次,馬云折騰成功。
二、阿里何以成先驅,8848 何以成先烈?
1999 年的中國,阿里巴巴不是唯一的電子商務公司,當時還有一家叫 8848 的公司。和阿里巴巴做 B2B 的商業模式不同,8848 做的是 B2C,也就是網絡百貨商場,和今天的當當網、京東的主要商業模式如出一轍。
8848 的創始人王俊濤和馬云都喜歡宏大的敘事角度,馬云要讓阿里巴巴進入全球前十名網站行列,王俊濤則夢想達到電子商務界的珠穆朗瑪峰高度。
兩個人都野心勃勃。
兩家公司的結局卻是天淵之別,8848 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阿里巴巴卻成為商業傳奇。決定兩家公司不同命運走向的,是兩個創始人實現野心的方式。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1999 年整個中國的網民數量不超過 400 萬,聯網的計算機僅有 146 萬臺,全部是電話撥號上網用戶。對絕大多數網民來說,互聯網的作用主要是收發郵件、瀏覽信息,至于網購,想都沒人去想。
總之,1999 年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就是一片貧瘠薄弱的土壤。這種情況下,400 萬網民根本支撐不起 8848 的網絡百貨式的 B2C 商業模式。而且,8848 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要和發展正如火如荼的線下百貨商超正面硬剛。王俊濤不知道,B2C 的商業模式只有在大量網民接受市場教育也就是至少 4 年以后,才能落地鋪開。
馬云沒有像王俊濤那樣,復制亞馬遜的 B2C 商業模式,畢竟美國 1999 年有 1 億網民,而中國只有 400 萬。這時,以前失敗的折騰教訓幫助了馬云。在給外經貿部做官網的過程中,馬云了解到,由于 1998 年金融危機席卷東南亞,國內大量做出口的中小企業庫存高企,正為尋找訂單心急火燎,備受煎熬。
這種情況下,給小老板們一點火星,他們都會爭相撲過去,基本不需要市場教育。
于是,馬云沒有到 400 萬網民中淘金,而是轉向中小企業主,讓他們通過阿里巴巴對接全球訂單。同時,阿里巴巴非常接地氣兒地將門檻定得很低,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小商小販,都可以通過它將貨賣到全球。
這種 B2B 的商業模式顯然比 8848 追尋的亞馬遜式的商業模式更容易站穩腳跟,生存下去。據說,蔡崇信就是在杭州西湖的小船上聽了馬云這一通分析,才放棄了數十萬年薪的工作,加盟阿里巴巴,而且月薪只要 500 元人民幣。
馬云用同樣的方法,在北京用 6 分鐘時間說服軟銀孫正義投資了阿里巴巴 3000 萬美元(后來出于公司控制權的考慮,馬云主動要求將 3000 萬美元降至 2000 萬美元)。

蔡崇信的加盟和孫正義的投資,被視為阿里巴巴發展史上的兩個關鍵節點,也成為馬云傳奇人生的兩大高峰,后來被追隨者們煲制成雞湯在互聯網四處分發。
雞湯的煲制者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職業經理人和風險投資機構都是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是精確于利益計算的投資動物,這個物種的特點是理性到冷血,基本上不會被所謂的個人魅力打動。能打動他們的,一定是創業項目本身的商業價值,創始人的個人魅力和素質不過是實現商業價值的保障。
蔡崇信和孫正義押注馬云,主要是認同他的看法:中國首先是一個制造大國,其次才是消費大國,所以阿里巴巴為中小企業尋找貿易伙伴的 B2B 模式,比公司直接賣貨給個人的 B2C 更易成功。
后來的結果證實了照搬美國亞馬遜的 B2C 模式行不通,王俊濤的 8848 盡管在 1999 年起步時就拿到 6000 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遠超馬云的阿里巴巴,但發展并不順利,8848 上市后迫于壓力,不得不把自己包裝成“B2B”公司,最終導致大潰敗,成為中國互聯網史長河中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
也就是從那時起,國內電商市場的競爭法則被無形中確定下來:誰的打法更接地氣兒,誰才有可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三、杭州師范學院畢業生對決哈佛大學畢業生
在馬云掌舵阿里巴巴的二十年里,歷經大小商戰數十次,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和 eBay 的戰爭。
易趣網最初由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生邵亦波和譚海音創辦,創業的想法緣于邵亦波在哈佛就讀時,將 500 美元買來的電視機,通過 eBay 以 550 美元的價格賣了出去。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回國后復制了 eBay 的 C2C(個人對個人)商業模式,創辦了易趣網,并在 2002 年在中國占據超過 90% 的市場,業績亮麗奪目。
由于商業模式相同,加上 eBay 急于拓展中國市場,于是在 2002 年,收購易趣網 33% 的股份,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eBay 總裁惠特曼女士同樣畢業于哈佛大學商學院,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前景憧憬美好,認為未來 10 到 15 年,中國將成為 eBay 在全球的最大市場。eBay 進入中國后,立即引起馬云的警覺。
當時阿里巴巴的 B2B 商業模式發展不錯,每成交一筆訂單,辦公大樓里就會敲響大鼓。但 2002 年 eBay 收購易趣網進軍中國市場的消息傳來時,訂單成交的鼓聲在馬云耳朵里卻有些索然無味。馬云感覺到威脅,認為 eBay 這頭巨無霸早晚會殺入自己的領地。

時任 eBay 總裁梅格.惠特曼女士
馬云信奉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于是在 2003 年 4 月成立淘寶網和 eBay 正面開戰。這場戰爭被馬云稱為“螞蟻和大象之戰”,而大象當然就是易趣網。為打好這場仗,馬云要求淘寶網員工每天在辦公室練倒立,希望他們換個角度看世界,瞅到對手的軟肋。
但略顯搞笑的是,在“螞蟻”擦亮刀槍、精心準備進攻時,“大象”卻根本不知道自己正遭遇挑戰。不是 eBay 輕敵,而是淘寶網的體量確實和螞蟻差不多,eBay 總裁惠特曼女士最初甚至就沒聽說過有淘寶網這個對手。
eBay 在按照自己的節奏行動:惠特曼對易趣網承諾“要什么就給什么,要多少就給多少”,并在 2004 年將易趣在中國市場的推廣費提高到 1 億美元,包下所有門戶網站的廣告位。馬云有錢花不出去,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通過論壇、中小型網站發聲,發動論壇有影響力的網民制造話題,積累早期用戶。
營銷戰并未傷及易趣網的筋骨,馬云針對它的商業模式發動的攻擊才造成了致命傷害。
易趣網照搬了 eBay 的商業模式,賣家每上線一件商品,需要向平臺交納1——8 元不等的商品登錄費,成交后,每筆交易還要再交最高2% 的服務費。對尚在發育中的中國網購市場來說,線上的商品必須比線下的便宜才能賣出去,eBay 的收費模式加重了賣家的負擔,使他們很難用性價比和線下市場競爭。
于是針對易趣的收費模式,淘寶網爭鋒相對,推出免費的政策,輔以市場推廣,很快吸引了大量中小賣家的入駐。對于淘寶網的凌厲進攻,惠特曼并沒有改變易趣網商業模式的想法,因為哈佛商學院教給她的商業原則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用戶付了費才會享受到優質服務。而 eBay 在美國的成功,更使她堅定了信心。
另外,惠特曼也并不看好淘寶網的免費模式,認為企業是盈利組織,免費將讓淘寶網的財務窟窿越虧越大,因此,她信心十足地公開喊話:沒有利潤來源的淘寶網,活不過 18 個月!
馬云的看法則完全不同,他認為 eBay 看的是兩三年后的中國,甚至當年的中國,因此對當季的市場和盈利很關心,但 eBay 顯然太注重短期盈利,實際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兩三年內難以成為主流,眼光必須放到 10 年之后,因此用戶數量的增長遠比短期盈利更為重要。
從最終的對決結果看,馬云贏了,惠特曼輸了,淘寶網不僅活下來,還打敗易趣網,成為中國 C2C 市場霸主。隨后,馬云將淘寶網中的淘寶商城分拆出來,獨立發展,并改名天貓商城,專攻 B2C 市場。阿里巴巴集團由此也擁有了 B2B(阿里巴巴)、B2C(天貓商城)、C2C(淘寶網)三種商業形態,全方位覆蓋電子商務市場,再輔以支付寶這一金融工具,商業帝國由此建成。
可以說,杭州師范學院畢業生馬云與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的這場對決,影響擴散到了全球。eBay 自從敗走中國后,在全球市場又被亞馬遜趕超,不斷變賣資產,市值也從最高時的大約 737.2 億美元,縮水至目前的 338.61 億美元,僅為阿里巴巴的 13.58%。
戰敗的大象變成螞蟻,戰勝的螞蟻則膨脹為巨獸。
四、兩大爭議
1996 年,馬云在北京推銷“中國黃頁”時被人看作“騙子”。站在北京燈火闌珊的街頭,他心有不甘又憤憤不平地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么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23 年后,馬云已經成為傳奇商業大佬,隨著阿里巴巴不斷擴張邊界,他的影響力也呈指數級上升,一言一行皆成新聞。民間有關馬云的書更是不計其數,傳奇商業大佬、創業教父、勵志人生導師等各種炫目的名號,和他真真假假的傳奇故事,在坊間流傳。
但執掌阿里巴巴 20 年來,環繞馬云身遭的,除了鮮花和掌聲,還有此起彼伏的爭議。
爭議來源于淘寶網推行的“招財進寶”活動。
當時,淘寶網和 eBay 之間的戰爭勝負已定,馬云需要為淘寶網找到生財之道,他盡管蔑視短期收益,但淘寶網不可能一直免費,需要找到一種盈利模式讓自己生存下去。
“招財進寶”就是淘寶網對盈利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使賣家付費后,可以將自己的商品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說白了,這就是淘寶版“競價排名搜索”。
但淘寶賣家們不愿意了,認為馬云違背了淘寶三年免費的承諾,并從 2006 年 5 月開始,事情不斷發酵,賣家們相約用實際行動抗議。在整整 20 天里,馬云如坐針氈,到 5 月 31 日凌晨,他決定以“風清揚”的 ID 在淘寶論壇發表“擁抱變化”的帖子,尋求賣家的理解與和解。

2006 年部分賣家不滿于馬云的收費政策,到淘寶總部抗議
馬云在帖子中的循循善誘和苦口婆心,但憤怒的淘寶賣家看來,他不過是在作秀,是在為霸道、失信等商業污點洗地。2006 年 6 月 1 日零點剛過,三萬多淘寶賣家相繼從支付寶取走存款,下架商品。
與此同時,淘寶的競爭對手針鋒相對推出的“螞蟻搬家”行動熱鬧開場,其運營模式和淘寶完全一樣,并承諾永久免費,以吸引淘寶賣家入駐。
最后,馬云被逼無奈,不得不以淘寶賣家投票決定的方式,下線“招財進寶”活動。
“招財進寶”活動表面上看是馬云失信,背后卻是淘寶網打敗 eBay,收割完用戶后,開始回歸商業本質——賺錢。所以,“招財進寶”活動被叫停后,淘寶又開始嘗試其它流量變現方式,比如“淘寶直通車”、首頁廣告位售賣等盈利手段。對馬云來說,流量被收割后,是早晚要變現的。
淘寶商城分拆獨立之后,由于入駐的商家都是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其中不乏國際大牌,所以馬云在流量變現的路上走得更為激進:每一個入駐的商家都必須為平臺支付費用,包括技術服務費、銷售扣點、保證金等,同時還有軟運營成本,包括直通車(搜索競價模式)、鉆展(按流量競價售賣的廣告位)、參加聚劃算支付的坑位費、實時劃扣的技術服務費(消費者確認收貨的累計金額*類目收費費率,和 eBay 的服務費異曲同工)等。
隨著馬云帶領團隊不斷創新流量變現工具,隨著阿里巴巴打通 B2B、B2C 和 C2C 三大電子商務形態,完成電子商務霸業,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阿里巴巴集團終于變成了一部超級印鈔機。上市前的 2013 財年,阿里巴巴的凈利潤為 35.61 億美元,2018 財年凈利潤超過 90 億美元,上市 5 年凈利潤增加約 2.53 倍。
但在阿里巴巴大賺特賺之時,卻是遍地中小賣家生存困難的現實。有天貓賣家曾算過一筆賬,由于運營成本高企,商品最終成交價必須達到進貨價的 3 倍,才能保證賺到錢。近年來,不少中小賣家抱怨,淘寶、天貓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這和阿里巴巴的企業使命“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相左。
另外,馬云和 eBay 大戰時運用的教科書式競爭策略(忽視短期盈利,先收割流量打敗對手獨占市場,再探索流量變現模式),幾乎被后續創業公司奉為圭臬,導致資本推動的燒錢大戰頻頻上演,最轟動的就是熱度剛過去不久的網絡直播和共享經濟創業潮,其中共享經濟燒掉千億后,燒出的共享單車塔尖品牌 ofo,卻因遲遲未找到盈利模式,最后資金鏈斷裂,倒閉后剩下一地雞毛。
五、阿里巴巴目前面臨的挑戰
馬云雖然正式退休,但留給阿里巴巴管理團隊的挑戰一點不比和 eBay 大戰時少。也是在 2003 年,劉強東開始試水電商,2006 年之后融資成功,進入爆發式增長軌道,其 B2C 的商業形態與天貓形成正面競爭態勢。過去 10 多年,京東擎肘了淘寶、天貓的發展,逼得阿里巴巴不得不和蘇寧聯盟,以蘇寧對抗京東。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更讓馬云意外的是,2016 年拼多多強勢崛起,成立 3 年時間,成長速度就超過傳統電商 10 年發展的積累,證明了其商業模式的成功,目前阿里巴巴還沒有找到有效克制拼多多的策略。截止 9 月 5 日美股收盤,拼多多市值沖破 400 億美元大關,成為阿里不敢小覷的對手。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
目前,阿里巴巴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但毛利率則從剛上市的約 80%,一路跌到現在的 50%,跌幅 37.5%,凈利率從超過 50%,跌倒現在的 25% 左右,跌幅高達 50%。兩大關鍵經營指標的一路走低,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同為世界級電商,雖然阿里的利潤高過亞馬遜,但亞馬遜的市值接近萬億美元,是阿里巴巴的兩倍。
資本市場所疑慮的,正是阿里巴巴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9 月 10 日起,馬云雖然退休了,但阿里團隊仍然重任在肩,阿里巴巴征程遠未結束。
備注:文中圖片除特別注明,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